教育界把他稱為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特別的分水嶺。
今天的文章標題有點驚悚!卻是一位三年級孩子媽媽的掏心窩子話。分享的這位媽媽,家里曾有個“牛娃”。和大部分孩子相比,“牛娃”確實學得很超前,無論是語文還是數(shù)學。
中班就開始自主閱讀,大班就看全文字的書,而且讀得很深很雜;
低年級就學了奧數(shù),會用自己的方法解題,不喜歡按照課本的方法解題……
但這樣一個“牛娃”在三年級的時候開始掉隊。
媽媽反思開始低年級超前學習的一些經(jīng)歷,并詳細記錄了孩子這幾年的成長歷程。
這些經(jīng)驗和教訓希望對家長們有啟發(fā)和幫助。
敲黑板、劃重點
有些小時候看起來靈氣側漏的孩子,由于忽視基本功的練習和學習習慣的培養(yǎng),天賦用到這會兒已耗得差不多,不得不放棄一些課外興趣班回頭來補主科;
而有些之前看起來資質平平,但家長堅持盯緊每科的學習積累,已經(jīng)養(yǎng)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則漸漸趕上甚至超越,學有余力后還可以增加課外興趣班,全面發(fā)展..
開完三年級家長會,我想了很多很多。
孩子的表現(xiàn)并沒有差到要吊起來抽,而我回家大約9點的時候,他正在很認真的做作業(yè),爸爸在旁邊教他,做完后又把課外的英語作業(yè)做了,上床睡著已經(jīng)是10點半。
像大多數(shù)的普通男孩子一樣,他不成熟,貪玩,好動,粗燥,做任何事情都憑興致,而且挺聰明。
只是在一二年級提前學了那么多東西之后,他卻在一點一點的退步。
是的。他不但沒有進步,還在退步。
這不是他的錯,是我的錯。
在一二年級的時期,是我完全忽視了他的學習習慣。
他的基礎,只是一味的往上面添磚加瓦,看上去很華麗,甚至在外面拿過些小小的獎,結果到三年級開始坍塌。
其實我不是不知道一二年級培養(yǎng)學習習慣的重要性,無數(shù)過來人對我說頭兩年習慣最重要、基礎最重要;
我懂,但是我又完全不懂——到底什么才是習慣?
我所以為的學習習慣和打基礎就是回家能迅速的寫完作業(yè),不拖拉,答案正確;
從而方便我在學校作業(yè)之后給他加量課外內容,不要讓學校任務占去我雞血的時間。
有過來人曾和我說,你班級成績要穩(wěn)定,基礎要穩(wěn)定,你學校都保證不了前十,你奧數(shù)什么?你新概念什么?你考什么初中去?你雞血不下去的。
? 定理:
一二年級進不了前十,就停掉所有課外,只攻學校。
當時我不信,我覺得孩子不成熟,前十太難,但我不能停下課外的腳步,停下會落后,學校的只要他長大了總會好的,那么簡單的東西怎么會學不好?
直到現(xiàn)在,外面的東西,我們學得吃力;
學校的,成績也越發(fā)的難看,兩頭都有點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味道,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這兩年,看似敲鑼打鼓的熱鬧,其實都被我耽誤了。
我這才開始重新審視學習習慣是什么,原來不只是快速地寫完作業(yè)。
寫字的要求,
劃線的要求,
預習復習的格式要求和內容要求,
各種訂正的要求,
每一次的錯題整理要求,
讀課文讀題的要求,
落在書上作業(yè)本上卷子上每一筆的要求,
時間的要求,算式的要求,
答句的要求,如果沒做到后懲罰的要求,
這一切一切的要求,每一筆一劃,都是習慣。